人民网
人民网>>大湾区频道

 中外记者看深圳|绿色能源、环保课堂与城市风景——一座生态园的多重功能 

2025年09月19日09:19 | 来源:人民网-大湾区频道222
小字号
由可回收的纸板拼接成的作品《悟象》。 人民网 周锦佳摄
由可回收的纸板拼接成的作品《悟象》。 人民网 周锦佳摄

人民网深圳9月19日电(周锦佳、周红芝)9月18日,人民网“2025中外记者看深圳”调研团一行走进深能环保南山能源生态园(二期)(后称“生态园”),实地参观垃圾焚烧发电机组、科普教育展厅及“天空吧”等公共空间,详细了解园区在废物处理、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市民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实践。

生态园于2019年投产,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2300吨,日均发电量约140万度,是深圳西部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核心支撑。园区坐落于小南山脚下、伶仃洋畔,紧邻城市住宅与景区,其建设之初便承载着破解“垃圾围城”困境、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的使命。作为深圳率先打造的“产、学、研、宣、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它不仅实现了废物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还通过对外开放展厅、打造绿色景观、规划市民公共设施,把原本容易引发“邻避”的垃圾焚烧厂转化为融入社区的“生态客厅”,探索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生态园依托先进炉排焚烧技术,将城市生活垃圾安全处理的同时,实现能源回收与资源循环利用。据悉,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排放严格控制,排放标准全面优于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同时,炉渣、金属等副产物回收再利用,实现资源循环闭环。园区在设计上贯彻“去工业化”理念,主厂房呈海浪造型,烟囱如马蹄莲般挺拔,与周边山形海势浑然天成,使传统垃圾处理设施兼具城市地标特质。

生态园内还设有科普体验馆和循环再生艺术展。科普体验馆设计透明化,参观者可以透过玻璃直接看到焚烧装置和庞大的发电机组,以及错综复杂的巨大管道和输送系统,整个场景气势宏大,震撼感十足,让公众直观感受到垃圾从投放到发电的完整流程。学生和市民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与垃圾分类模拟场景与环保知识互动游戏,直观了解垃圾分类、焚烧发电及资源再利用流程,提升环保意识。人民网越南籍专家周红芝在参观中透过玻璃仔细观察焚烧设备和发电机组,感到非常震撼。她表示,隔着玻璃既感受不到温度也闻不到异味,但可以清楚看到机器在高效运转,“这也许就是深圳能够保持城市整洁的重要原因”。

循环再生艺术展是生态园的亮点之一。由可回收的纸板拼接而成的巨型大象雕塑《悟象》高大威武,每一处关节和纹理都透露着巧思。由燃烧后的炉渣和永生玫瑰打造出展品《岩石里的花》,红色花瓣在灰色的背景中格外醒目,象征着废物的再生与生命的延续。手工区里满是由孩子们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废纸、易拉罐、旧木板等材料制作的小船、风铃和动物模型等创意作品。在这里,环保知识不再抽象,而是通过亲自参与和触觉体验让每一位参观者真切感受到废物循环利用的魅力和绿色环保理念的力量。人民网外籍专家马蒂奥在参观循环再生艺术馆和科普体验馆后表示,他非常赞赏生态园将科普教育与艺术展示相结合的做法,既生动呈现了垃圾处理的全流程,又通过互动和创意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学习变得直观而有趣。

在生态园的公共空间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顶层的72米高环形“天空吧”。这里为市民提供了360度全景观景体验:向东可俯瞰南山城区的高楼林立,向南则是宽阔的深圳湾海面与伶仃洋的波光粼粼,向西和北,可远眺小南山起伏的山脉与周边绿色景观。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海面和城市天际线之间,金色光影与绿色能源设施交相辉映,营造出独特的城市风景。市民在天空吧不仅可以休憩、拍照、品咖啡,更能在空中近距离感受城市与生态园的和谐共生,切身体验到垃圾处理设施向开放型、公共型空间转变后的邻利价值。

未来,生态园还计划利用垃圾焚烧余热建设恒温游泳池,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健身的新去处。在这里,废物被转化为能源,科普教育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开放空间服务社区生活,南山能源生态园(二期)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巧妙融合,探索出一条兼顾城市发展与绿色可持续的创新之路,让现代工业设施在服务城市、呵护环境的同时,也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责编:张悦、杨牧)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