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农讲所:红棉树下的革命回响

广州中山四路42号,红墙黄瓦间,历史的钟声依旧回荡。
这里是广州农讲所,一座承载着革命星火的古老殿堂。每一寸砖石、每一片草木、每一朵木棉都在低语往昔,呼唤着人们探寻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01
殿堂楼阁,飞檐翘角,尽显岭南建筑的浓浓古韵;
棂星门高,泮池水清,辉映莘莘学子的诵读身姿。
这里是1370年奠基的番禺学宫,被称为“广州小故宫”,六百年的岁月,沉淀为历史的厚重。
02
大成殿前,崇圣殿后,
风起云涌的年代,古建筑的庄严与革命的激情碰撞交织。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浪潮兴起,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这里应运而生。
从第一届到第六届,广州共举办六届农讲所,培养了800多名学员,他们如星火般,将革命的火种撒向全国各地。
03
琉璃脊饰,额枋彩绘,刻下了一个重要年份和一位时代伟人。
1926年,毛泽东在此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这里成为“农民运动大本营”,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恩来、彭湃、李立三、萧楚女、恽代英……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此任教,将革命的思想、信念和力量,传递给了一批又一批怀揣理想的学员。
327个学员,从全国汇聚, 327名骨干,在这里锤炼。
04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不拥护并参加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
毛泽东的声音,在课堂上回荡。
他画宝塔,讲阶级,用通俗的语言,揭示深刻的真理;
他话农运,教方法,用激情的讲述,点燃革命的火种;
他与学员一起住简陋宿舍,吃简单饭菜,接受严格军事训练,满怀革命热情,开启改变中国的征程。
05
一份份珍贵文物、一件件镇馆之宝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
“犁头”标志的农讲所证章,刻下了学员们的身份与使命;
泛黄的学员笔记,记录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革命的思考;
《土地与农民》讲义,系统阐述了土地革命的思想;
《农民问题丛刊》,凝聚着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农民运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这是历史瞬间的记忆,
这是革命精神的传承。
06
棂星门朝朝矗立,古木棉岁岁绽放。
见证这波澜壮阔的还有农讲所内那棵已有215年树龄的木棉树。
广州是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因革命历史和英雄辈出而得名英雄城;广州市花木棉花,其杆挺立如炬,其色红艳如火,被誉为“英雄花”。
这棵木棉是广州最老的木棉之一,树姿巍峨,高大挺拔,枝干伸展如巨臂。
古木棉与古建筑相映成辉,见证了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述,
见证了毛泽东与学员的树下对话,
见证了革命的星火燎原……
07
2025年的春天,古木棉再次花开,簇拥成团,满树似火。
今天的农讲所已有10棵大木棉树,分布在小广场、明伦堂、棂星门内、大成殿东侧等处,映照着农讲所的一段段红墙。
一朵朵硕大的木棉花,像是被岁月珍藏的火种,在枝头熊熊燃烧,花瓣鲜艳似血,花蕊金黄如炬,仿佛是先辈们炽热鲜血与坚定信念的具象化。
木棉红,是自然赋予的色彩,热烈而张扬;
革命红,是历史沉淀的精神,深沉而厚重。
两者相融,让农讲所这片土地更有魅力,更显张力,更具吸引力、感召力!
08
木棉落英,依旧灿烂,
革命精神,永不凋零。
红木棉年年盛开,形似酒爵、状如火炬,傲然挺立、风姿绰约,吸引无数游客观光欣赏、拍摄打卡;
农讲所日日开放,建筑古老、殿堂庄重,文物丰富、历史厚重,激励一代代青年人传承红色基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勇毅向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