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20周年|向世界绽放中西合璧的多元澳门魅力


看,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拂过大三巴牌坊,不远处,一座哪吒庙的香火正袅袅升起;听,圣老楞佐教堂的钟声刚刚敲响,咫尺间,妈阁庙的诵经声已与之氤氲应和……漫步澳门历史城区,这片1.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西式文化与中式传统在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向世界展示澳门中西文化融合共生的独特城市风貌。20年来,澳门历史城区坚持“在保育中发展,在发展中保育”,不仅提升了澳门的国际知名度,更带动了游客数量的显著增长。
澳门大三巴牌坊与哪吒庙比邻而立。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视频资料截图
世遗名片——中西荟萃的“露天博物馆”
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澳门历史城区的核心区由22座历史建筑及8个广场前地共同构成,这座“露天博物馆”处处凝聚着逾四个世纪的文明积淀。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这是澳门口述历史协会导赏员李宇逵每次导览必提的内容,言语间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
澳门口述历史协会导赏员李宇逵介绍澳门历史城区。人民网 吴宇扬扬摄
循着李宇逵的脚步,走进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岗顶剧院、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等,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就此启程,澳门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独特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
澳门历史城区何以成功申遗?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何卓锋表示,澳门作为一座承载着数百年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城市,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已颁布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为众多中西式建筑的留存奠定坚实基础。及至2005年,在国家文物局协助下,申报模式从“单体建筑”转为“历史城区”,并明确以“中西文化共存的城区”作为核心价值,最终使得澳门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何卓锋接受采访。人民网 吴宇扬扬摄
何卓锋介绍,申遗成功后,澳门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进程上持续发力、稳步推进。2006年,设立文化遗产保护法例草拟小组;2009年《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进行公开咨询;2014年《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生效,其中专门为澳门历史城区设立独立篇章,为其保护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法律依据;《“澳门历史城区”保护及管理计划》于2024年正式生效,澳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法治轨道上不断迈上新台阶。
文脉永续——世界遗产焕发新活力
这些闻名世界的文化瑰宝历经四百余年,依旧风采卓然。是谁在守护它们的“健康”?
在澳门世界遗产监测中心,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遗产保护处高级技术员崔国颖轻点鼠标,墙上的巨幅电子地图瞬间亮起数百个光点——这是澳门历史城区内各个建筑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测系统。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遗产保护处高级技术员崔国颖介绍监测系统。人民网 吴宇扬扬摄
“许多人认为数据监控枯燥,但实际充满探索乐趣。我们把古建筑当成老人家来照顾,定期‘体检’,监测各项‘健康指标’,做好预防保健,延长它们的寿命。”崔国颖说。
长期以来,澳门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持续创新,不断探索智能化、规范化的保护新模式。何卓锋介绍,2022年正式启用的澳门世界遗产监测中心,设置监测仪器实时采集建筑各项关键指标数据,平台综合分析后按预警分级相应处理,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保护模式升级。
澳门特区政府始终将青少年教育作为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何卓锋说,近年来持续创新教育形式,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在郑家大屋设立青少年教育基地,开发互动教具;开展小学生导赏员培训计划,让孩子们用童声讲述澳门故事;推出“世遗走读周记”“世遗面对面”等特色活动,带领青少年实地探访遗产点。
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大力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再利用,积极推动历史城区转型升级,令历史建筑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把文物孤立起来。“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澳门世遗建筑的保护机制。”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说,澳门正在致力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为澳门大街小巷增添色彩、音乐和舞蹈。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供图
如今,在澳门,历史城区不只是历史,更是现实;不仅是景点,更存在于居民的真实生活:何东图书馆转型为公共文化空间、郑家大屋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玫瑰圣母堂的巴洛克建筑与现代乐章交相辉映……这些承载着数百年记忆的建筑瑰宝,正以崭新的姿态参与当代生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