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粤剧帽饰老行尊的“幕后舞台”

![]() |
陈国源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粤剧馆参观。 |
踏入香港文化博物馆的粤剧馆,香港粤剧帽饰老行尊陈国源身着一袭镶着金线刺绣的唐装,搭配红色围巾,显得精神抖擞。已逾鲐背之年,他依旧步履稳健从容。谈起馆内展出的粤剧帽饰与服饰,他神采飞扬,声音洪亮。
被称为香港本地粤剧服饰“活字典”的陈国源,投身帽饰和服饰制作领域已逾60年。众多老行家相继息工退隐,他仍在自己的“幕后舞台”上默默坚守。“演员在舞台上塑造角色,如果扮相不契合,就很难将角色的独特气韵传递给观众。头饰与戏服不单是演员外在的装饰,更是角色灵魂的具象化体现。”陈国源说。
陈国源的粤剧人生始于18岁。当年,他在香港普庆戏院旁以小贩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以进入戏院工作,就此踏入粤剧世界。“最初,我只是戏班里一个‘有食冇功’的新人(粤剧术语,指在戏班中只吃饭学艺但不上台表演的演员)。”他回忆说,“那几年里,我偶尔能在舞台上饰演‘兵仔’这类跑龙套的小角色。”眼看演员之路前途黯淡,他毅然转向幕后,投身粤剧戏服与头饰制作。
在陈国源眼中,粤剧文化历史悠久,盔头与戏服的制作工艺是一门精细讲究的艺术。“戏班里处处都是学习机会。”回忆刚入行时的情景,他坦言,自己制作帽饰的手艺大多靠自学,平日“多看、多研究”,加上灵活运用所学,不知不觉间,制作的理念和技巧深深融入脑海,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技艺。
过去,盔头制作的材料有限,多用铜铁作为帽坯。这样制作出来的盔头结实耐用,但成品过于笨重,收藏也不方便。陈国源察觉到这一弊端,尝试选用更轻巧的材质替代铜铁,并设计出“可加可减”的活动式盔头——演员能依据戏曲场合的不同需求,进行拆卸或拼接,同一组头饰甚至能适配四五种不同造型。
“以前,一个演员要是需要四顶不同的盔头,总共得花上万港元,这些盔头还得安排更大空间来存放。”陈国源说,“但我设计的盔头,一件就能变出四种造型,储存方便,价格也更实惠。”
这种活动式盔头一经推出,便在香港粤剧戏班中引发热烈反响,备受欢迎,粤剧名伶如新马师曾、邓碧云、林家声、任剑辉、白雪仙等人都成为他的忠实顾客。凭借活动式盔头一跃成为“幕后大红人”后,陈国源也不敢自满。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前辈们如此信任我、举荐我,我一定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辛勤耕耘粤剧服饰逾一甲子,被问及支撑他持续创作的动力源泉时,陈国源毫不犹豫地回答:“有心、有毅力。”在他看来,粤剧戏服与帽饰已超越装扮的范畴,更是“艺术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陈国源愈发重视粤剧戏服和帽饰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2019年,他的戏服和帽饰在美国洛杉矶展出,尽管未能亲赴现场,但想到自己的作品能让外国友人领略粤剧文化魅力,他内心充满欣慰与自豪。“能为推广粤剧出一份力,我十分满足。”
2024年,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诚邀陈国源出席香港文化博物馆同乐日,为专题讲座担任嘉宾讲者,带领观众深入探寻香港粤剧舞台服饰的发展历程与特色。他通过分享创作心得以及戏台趣闻,让参与者得以一窥粤剧文化独特魅力。
“这个过程不仅是在传承粤剧文化,更是在传递我对粤剧文化的满腔热情。”他说,希望能感召更多年轻人对这门艺术产生兴趣,甚至投身其中,让文化珍宝得以代代相传。
“年轻时,通宵达旦工作,我也不觉得疲倦。”陈国源说,如今他依旧热情满满,“我还没退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实在没有能力再做为止。”
(据新华社香港电 黄茜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