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成为香港未来发展关键词
——香港举办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
香港举办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图片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网站 |
人民网香港7月21日电 (记者陈颖、实习生冈秀雅)“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21日下午在香港湾仔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中国文联香港总会会长马逢国等出席并发表致辞,数百名香港文化界知名人士参加论坛。在场人士纷纷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到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既是对香港文化事业的肯定,也为文化界注入强心针。
林郑月娥在论坛上致辞表示,文化艺术既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事业,也可发展为有经济活力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而文化交流往往是国与国之间建立友谊的渠道,也可以充分体现国家的自信和软实力。要进一步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特区政府会推动四方面策略性工作,包括建立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和多元文化空间、致力与海外著名文化机构建立紧密关系、持续推动香港与中国内地的文化交流、善用科技和培养人才。
林郑月娥指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香港的文化地位写入规划,并提到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具备中外文化荟萃的特色和优势,加上广泛的国际脉络,有能力汇聚海内外和本地人才,成为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间影响力的平台。
林郑月娥认为,要打造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要先建立港人、特别是青年人的身份认同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有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和社会文化熏陶至关重要,这不仅是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也应该是教育界、传媒和社会团体的共同责任。
张旭在论坛致辞中表示,香港回归24年来,“一国两制”谱写了百年伟业的香江篇章。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国家“十四五”规划特别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是中央政府对香港在国际艺术文化交流领域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当前香港迫切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为香港未来发展明确新定位、培育新优势。
张旭指出,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对促进香港重新出发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香港培育更多优势产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香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增强香港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香港所长,国家所需”,增强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张旭表示,文化和旅游部愿与香港一道,立足新发展阶段、适应新发展形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文化铸魂、文化育人,务实深化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合作。
卢新宁在致辞中指出,我们国家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这是一个东方文明中华文化向世界自信展示的新时代,也是一个中西文化互鉴互通、交流碰撞的大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香港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从文化上来说,唯有“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卢新宁表示,香港已经开启了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大家都期待社会重新出发。“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蕴含着国家的期望和苦心,也是推动香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革故鼎新,打开新的上升空间,才能防止“历史优势”成为“历史包袱”,才能避免“历史性机遇”成为“历史性遗憾”。
她提出,让“文化”成为香港未来发展关键词,需要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协调社会、引导市场,携手激发这座城市的创造活力。她还指出,打造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中心,需要思考如何增强对话实力、提升文化魅力、激发文化活力。
马逢国在致辞中表示,香港从小渔村变为现代化大都会,文化发展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基因,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也由于历史原因,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令香港文化呈现出中西合璧、多元发展、商业气氛浓厚等特点。
在论坛最后的圆桌对话环节,参与嘉宾认为,打通大湾区及内地机会,点燃香港青年的希望,让他们继续前行,是香港文艺界值得努力的方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