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港澳

黎梅贞的环保人生

本报记者  汪灵犀
2019年02月01日08: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黎梅贞在参与环保公益行动。
  (资料图片)

  香港作为繁华、拥挤的大都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是:节能减废,拥抱绿色生活。香港的环境保护一直做得非常出色,特区政府大力倡导,一年投入经费几十亿港元,公益机构带头行动,民间各显神通,许多港人在默默实践“资源再生、绿色生活”理念,黎梅贞就是其中一位。

  黎梅贞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香港树仁学院(现为树仁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前往荷兰修读另类政治发展策略硕士。在全职做玻璃回收之前,她担任香港家务助理总工会组织干事。2009年,在一次工作中,她偶然发现建筑垃圾里竟然有很多玻璃樽。“怎么舍得把一个又一个的玻璃樽扔去堆填区?”

  黎梅贞说,玻璃是惰性物料,不会自然分解,会不断占用堆填区。而且,建筑用砂价格不断上升,河床不停被挖掘,影响生态。玻璃刚好可以被回收磨成玻璃砂,再制成环保砖,对环境保护大有裨益。于是,2010年,这位“留洋硕士”开始统筹推动“玻璃再生璀璨”项目,并获得香港环境保护署为期7年的资助。“项目结束时,香港的玻璃回收率从2010年的1%上升到2017年的10%。”她说。

  期间一个成功案例便是“玻璃耀南区”。黎梅贞牵头和香港南区区议会合作,组织5个大型私人住宅、市政大厦食肆、公众回收点、中学等地组成玻璃回收网络,带动学生及街坊接触玻璃回收。从2012年至2016年成功回收512吨玻璃,再制成64万块地砖及2000件升级再造玻璃用品,一时走在全港前列。

  “本来我应该放下包袱去旅行,但我就是有一份情结。”“玻璃璀璨项目”结束后的过去一年多,这位默默耕耘的香港女性仍然在勤快地回收玻璃,而且变成不取分文的义务工作。她还经常举办街头宣传,教市民珍惜玻璃物资,流转交换再用,甚至在“脸书”(Facebook)、电话热线、网站上答疑推广。如今她已经变成了玻璃专家。

  黎梅贞们的坚持和付出,得到香港特区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就在本月,香港环保署推出《玻璃容器回收约章》,并举办一系列推广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玻璃瓶回收的意识。“2018年的回收总量较2017年增加了约45%。我们的目标是逐步达至全港每年回收5万吨废玻璃容器,即整体产生量的一半。”香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说。

  黎梅贞今年已过50岁了,虽在持续发光发热,但总希望有新鲜血液接棒前行。欣慰的是,香港年轻一代环保热情只增不减。记者在与香港年轻人的接触中,对此有深切感受。在垃圾分类、爱护绿化、资源回收、节能减排等方面,年轻人不仅身体力行,也乐于向周围人传递环保观念。有学者将其归因于香港长达数年的环保教育——从牙牙学语的幼儿时期,到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时代,香港环境保护署与教育局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精心设计了程度各异的教育计划,将环保理念“从娃娃抓起”。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动情地说:“对于香港人来说,特别是年轻一代,幸福的生活不仅是为物质追求,更多的是可以自由追求心灵满足,保育社区、传承自然。”和黎梅贞一样,众多默默付出的港人正在合力,把香港建成一个低碳、宜居、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责编:刘洁妍、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